一個名不見經傳、瀕臨倒閉的大米加工企業,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一躍翻身,成為大米暢銷長三角地區、覆蓋華東多個地市的知名企業。
一個無市場、無客戶、黯淡無光的品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一躍成為上海市場的寵兒,成功打進上海世博會,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一個人浮于事、行將解散的團隊,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苦干實干,創新發展,成為江蘇省農墾米業集團年產值第一、職工年收入第一、品牌溢價能力第一的子公司。
創造這一“傳奇”的就是鹽城市優秀企業家、江蘇農墾米業集團淮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國平。
江蘇農墾米業集團淮海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淮海農場農副產品加工廠。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曾經包攬農場糧棉油購銷大權的淮海加工廠搖搖欲墜,瀕臨破產。2001年改制失敗,投資人人去廠空,數百萬元的大米款無法追回,百號人人心渙散……值此內外交困、千瘡百孔之際,有著江蘇農墾淮海農場老軍墾后代基因的姜國平臨危受命,力挽狂瀾。
“優質大米必須保證原糧供應”
淮海農場在1994年注冊“渠星”商標為農產品大米品牌,因“色、香、糯”的口感,一度成為市場上受追捧的品牌。2001年開啟的農場土地承包改制,讓米業公司失去了收購稻谷的決定權,淪落到與周邊射陽、興化甚至海門等地來的數百個小商小販上刺刀拼價格的地步。更沒有想到的是,部分承包戶盲目追求產量而不顧大米質量,這讓走馬上任的姜國平腹背受敵。
“優質大米必須保證原糧供應,需要在農場建立自己的糧食種植基地!”具有長遠眼光的姜國平面對廠里的職工鏗鏘有力地說。
“同樣種的是水稻,訂單種植優質稻的農戶收割伊始我們就會高價上門去拿,而種植其他雜粳品種不但難以銷售,而價格還比優質稻每公斤少0.2元左右。再說我們推廣種植的水稻既高產又穩產,你們算算賬看看水稻種啥品種劃算啊!”這是姜國平當年與農場職工交談時經常算的一筆細賬。
姜國平就是這樣,一方面以高價訂單種植優良品種,建立優質糧快速收購綠色通道,保證公司優質品牌糧的供應;另一方面運用地理和規模化生產優勢,與糧販競爭,把運輸費、規模化效應轉化成自己的價格優勢,同時還打出淮海人的情懷牌,有效地保證了公司所需原糧的自給。
“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對稻米原糧的質量把控和稻米可追溯生產,姜國平全部委托農場農業技術中心來全權負責,“我們全力負責好糧食自收購、加工及物流方面的質量安全。”淮海有限公司從2008年春全面建立了大米生產全程質量追溯體系,為大米建立起生長檔案,對大米生產實行全程跟蹤的“戶籍管理”制度。
“我種植的400多畝水稻,成熟后就全部通過米廠的車輛拖到廠里烘干收購,讓我省去了沒有曬場的煩惱,也免除了銷售過程中的不少麻煩。”2003年就外出到農村種田的農場種糧大戶邵扣根,至今還在津津樂道,“背靠龍頭企業,讓我們到農村種地無后顧之憂。”
的確,自2003年以后,許多富裕起來的農場人到農村大量去種田,農場人的種植經驗和管理方式以及規模化的生產、品牌農資投入,對糧食加工規模得到迅速擴張的淮海公司來說,真是及時雨。為此,姜國平要求收購部門,與外出并在周邊種田的農場種糧大戶一一聯系,全額訂單收購他們種植的稻谷。
到2008年秋季,已經實現了設備更新換代的淮海米業,在農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實現了區域內除稻谷種子糧外的全部訂單收購。隨著渠星品牌在市場上打響,公司稻米加工規模的擴張,姜國平緊緊利用蘇墾10多個糧食種植基地整合的優勢,在蘇墾米業的支持下,他把稻米的收購訂單延伸到周邊臨海、新洋、濱淮、白馬湖、寶應湖等10多個農場的糧食種植基地,優質原糧供給渠道的拓展和登場稻谷就得到及時快速收購,也讓種田單位的農民騰出手來加緊稻谷收割,為秋播贏得了先機,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種植基地規模的迅速擴張,也讓公司對接不同種植區域的基地,分片種植訂單品種,從而也孕育了諸如“蟹池稻”“儂開心”大米、糯米等不同子品牌的“渠星”大米,使種植基地和農戶始終跟著企業訂單走,圍著市場效益轉,從而也讓公司稻米的純度和品牌的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闖市場,就要闖上海大都市”
基地問題解決了,公司也漸漸走向正規。這時姜國平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偌大的公司竟然沒有一個客戶主動上門來洽談業務,這讓他很是不解。細想之下他恍然大悟,也難怪,一個國字號的米廠,竟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闖市場,就要闖上海大都市。”名不見經傳的姜國平把撬開市場大門的扦子一下子伸進了上海。
2002年春,姜國平帶領公司一班人,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大上海進行先期調研,他們來到上海的大米銷售超市,買來市場上熱銷的大米現場蒸煮,在對比中更增添了進軍上海的信心。可競爭激烈的大城市、以挑剔出名的上海人怎能接受一個初來乍到的“丑小鴨”,對此,姜國平回家后專注于品牌的生產包裝。
2003年3月7日,是姜國平最為難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他們與上海致真大米銷售公司簽署協議,標志著公司的大米成功打進上海市場。而為了打進這個市場,其中苦澀的經歷令他至今難忘。
一次,姜國平得知原上海糧食系統國字號干部蔡經理下海創辦上海致真食品有限公司,想借用老客戶情分進行業務往來,結果被對方回絕。姜國平沒有放棄,多次同蔡經理業務溝通,對方終于被其感動,但對方要求先行考察。可當蔡經理一行看到破舊的廠房,陳舊的設備,又婉言謝絕了。
但姜國平抓住這一次難得的機遇,耐心向客戶解釋:我們雖然設備是舊了點,但我們的大米口感好、品質優,農場規模化的生產和八萬畝綠色原糧基地保障,“工匠精神”讓大米更綠色安全,我們可以先嘗試性合作……那段時間,姜國平不斷往返上海,當面游說,真情終于感動蔡經理。蔡經理在超市中為渠星大米新辟了一個攤位,自此,“渠星”大米“軟、甜、綿”的口感,一下子征服了消費者。
面對市場逐漸旺盛的需求,“小作坊”顯然力不從心。2004年,經股份制改造更名為江蘇農墾米業集團淮海有限公司后,姜國平運用江蘇農墾2005年度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1700多萬元資金,新上技改、擴建項目,購置安裝國際上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大米精加工設備日本佐竹生產線一條,購置臺灣三久低溫烘干設備一套,同時建設廠房、倉庫、烘干房等土建工程,形成了新增2萬噸優質大米的加工能力。從一粒稻進廠到加工后大米出門,全程經過30多道質量關,“小作坊”實現到“大新靚”的華麗轉身。2006年公司取得了IS09001、IS014001、IS022000等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打入上海超市后,姜國平并沒有止步。2007年,姜國平成功把“渠星”大米作為試銷產品進駐蘇浙滬地區知名的快餐品牌“老娘舅”。第二年,“渠星”大米在老娘舅獲得了年度卓越合作供應商的稱號。通過十余年的合作,老娘舅董事長楊國民做出了決定,老娘舅所有大米由淮海有限公司獨家供應。2015年,雙方共同打造的“香稻好米飯”一經推出便轟動整個快餐業。
隨著渠星品牌的聲名鵲起,渠星大米一下子成為上海市場的寵兒,產品送進上海歐尚、大潤發、文峰千家惠等大型超市。成功后的姜國平說:“不是銷路越多越掙錢,而是質量越好越掙錢。”
創新,讓企業走得更遠
“渠星”大米品牌已經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對于姜國平來說,要想企業長盛不衰,離不開創新。
“做農產品深加工,必須要做出特色,始終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這樣企業才能走得遠。”姜國平始終堅信這一點。
“禮品大米市場‘渠星’大米不能缺席。”2008年1月,姜國平量身打造的60多噸“富硒鋅營養米”,當年加工推出僅3天的時間,就被聞訊趕來的客戶搶購一空。為了提升禮品米的檔次,姜國平又通過與蘇州硒谷有限公司合作,進一步提升富硒米的規模和質量。2012年,公司開發的富硒米還榮獲江蘇省糧食工作十佳創新創優獎,公司“富硒大米”如今已經成為周邊人饋贈親朋好友的絕佳禮品。
一種新產品的成功問世,必定會帶動更多產品的產生。姜國平很快又推出了原生態“蟹池稻”大米和符合上海人稱謂習慣的“儂開心”優質米等系列產品。此外,還衍生出了“渠星”大米的子品牌,有“淮海”大米、網購較喜愛的“伴手米”“糯米”等。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和“線上線下”商業運行模式的成功運行,讓許多沒有“渠星”大米供應的城市也可以品嘗到來自淮海農場原生態的綠色大米。
就連大米加工的副產品經過創新也能變成“香餑餑”。2016年,姜國平牽頭成立了技改小組,負責對大米生產線米糠、米粉、拋光粉集成分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米糠含油率,提高米粉、拋光粉商品性,把大路貨的米皮糠變身為三個精品,個個增值。僅此改造副產品帶來的增值利潤,每年糧食加工周期就是溢價100萬元。
光有產品的創新遠遠不夠。大米加工一頭連接了消費者,另一頭還連接了農戶。糧食的收儲烘干也是大米加工廠繞不開的門檻。
2008年,姜國平看到職工們費勁勞神地人工灌裝麻袋,還要遠途押運的場景,便想改變這一現狀。受80年代他在淮海農場四分場農機站自主改裝自卸拖車的啟發,他改裝糧食運輸車輛,在墾區率先實行了稻谷收購“散裝、散運、散稱、散儲”的“四散”運輸法。這一方法使一戶農戶十萬多斤的稻谷銷售時間,從1~2天壓縮到了2個小時以內,實現了農戶和加工廠的雙贏。
“感謝姜總的鼎力支持,使我們幾百萬斤稻谷有驚無險。”2015年秋,時任七分場場長的魯邦良緊緊握住姜國平的手感謝著。原來秋收時節,一場暴雨夾雜著碩大的冰雹把農場七分場場頭覆蓋完好的稻谷砸了個稀巴爛,幾百萬斤稻谷在連綿不停的雨水中裸露著。曬,沒有太陽;烘,容量有限;等,容易變質,這可如何是好?著急關頭,姜國平伸出援手。他創新思維和管理辦法,在自身僅有300多噸烘干線的基礎上,開展租借烘干線稻谷項目,創造性地把農村種糧大戶和私營企業主也吸納進公司的糧食“烘干圈”,使公司日烘干能力達到創紀錄的1000多噸。
每年糧食收購季,收、種矛盾凸顯,收得上來才能按時種下去,特別是到了陰雨時節,這種矛盾尤為突出。為此,姜國平還通過在儲糧倉中埋設管道,采取合理高水分原糧拔風的方式暫儲,同時對高水分的稻谷烘干至合理水分再行暫儲,以提高烘干機的周轉率。這樣,既有效解除了特殊時期糧食面臨的安全風險,又為三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時間縮短的背后就是糧食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一人創新不夠,萬眾創新才行。2012年以來,姜國平制定《創新項目獎勵管理制度》,設置相應數額的創新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公司管理干部和員工自主創新和技改項目。當年員工就成功地創新裝配了一條自動化大米真空包裝生產線,為公司節約了新設備費用10多萬元。創新獎勵基金設置以來的六年間,就有近百人次的公司員工獲得獎勵,這一創新措施,不僅激發了各個部門和崗位員工的創新創造熱情,更為公司的發展夯實了前行的動力。
回顧這一段創業經歷,姜國平始終不忘自己農墾人的本色,艱苦奮斗,實干苦干。只要看著自己精心呵護的“渠星”品牌日漸光芒四射,姜國平就心滿意足。一張寫了密密麻麻字的明信片曾經寄到了姜國平的辦公桌。這是一位家住上海華山路,已經81歲高齡的陳魯生老先生寄來的。那一筆一劃有點潦草的字跡,飽含了客戶對“渠星”的贊揚和企盼,也激勵著姜國平把“渠星”品牌做得更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