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盛夏的一天,當我在一所破舊的學堂被叫出時,就聽姐姐說今天我們要遷到農場,以后我們在農場做工拿工資,弟弟你也不在這上學了。15歲的我突然間感到一陣恍惚,當我還未領會到什么意思時,就被姐姐帶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就聽姐姐說要坐好長一段時間的汽車,才能到達農場。在那個年代,對一個農村小伙子來說,坐車當然高興,高興之余也感覺不到時間的長短,一路上東一眼西一眼的望個不停,總是感覺外邊的世界真大。
時間似流水。當我目睹農場40年的發展,從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防風林帶、一塊塊網狀形溝渠襯托著的農田,一條條寬敞明亮的公路,無一不寄托著老一輩農場人的扎根夢,無一不寄托著當代農場人的追求夢。眼瞅著親手栽下的小樹一天天長大,一塊塊良田成為豐收的喜悅,一張張規劃圖變成了現實,一幢幢拔地而起的職工住宅、一桿桿明亮的路燈四處輻射、一幅幅文化標語牌排列有序、一件件民生實事得到妥善解決、一條條公路成為農場人的出行之道、一句句贊美的話語隨處可聽。無不感到心中自豪,無不由衷追憶著前輩們的艱辛。
當年只有十幾歲的我,經常和幾個知青朋友一邊談論著城市的繁華,一邊暢想農場的未來。說句真心話,我雖然生在農村,城市是我們農村人的奢望,而農場又是定量戶籍,是連接城市的紐帶。我和知青不同,我更依戀農場,為農場做點貢獻是最大的心愿;在一個地方總得有這個地方的人緣之情,我應該對這個地方的人緣有所回報。我在農場高中畢業,有幾次招工進城的機會,可我依然選擇留在農場,因為,農場有我的姐姐,有我的同窗好友,更有陪伴我到位老這片熱土。當我看到一代一代農場人獻了青春獻子孫,我打心眼里尊敬這些在農場苦干一輩子,奉獻一生的農場人。
這里既有我讀過書的教室,又有我工作過的崗位;既有我同窗共桌的同學,又有扶我成長的領導;既有助我成家的前輩,又有同我一起共事的同志,無一不使我感到留念。參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就有一種比較,有一種滿足,那就是在農場工作就比在農村生產隊勞動強,生產隊上工靠記工分,農場上班靠拿工資;在農村住的是土坯草蓋,在農場住的是青磚瓦蓋;在農村是種啥吃啥,在農場吃的是大米、白面計劃糧,覺得什么都比農村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場更是如魚得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職工的衣、食、住、行中不難看出變化中的喜悅。
過去,農場職工穿著大體分為兩種顏色,男的穿青色,女士穿花色,著裝格調單一,知青來場后,為農場職工增添不少新的氣息。現在,五花八門著裝款式,在夜景燈光的襯托下,讓人眼花繚亂,從職工居民的著裝上,也反映出農場人的精神風貌,更能體現出農場人的文化底蘊。
過去,農場職工住的是蘆笆草蓋、土坯瓦蓋、磚墻草蓋和磚墻瓦房。有些房子在下雨時還不斷的漏雨,有些瓦房上的瓦片都碎了,房子的墻是用泥磚做成的,屋里的光線很差……而現在,變成了一幢幢嶄新別墅群、住宅小區。廣場、公園里種上了許多綠化苗木,讓人美不勝收。
過去,居民區和道路都沒有路燈,職工晚上出行時,只能用馬燈、手電筒照著路面行走。現在,原有的砂石路變成了黑色路、泥土路又變成了水泥路,道路兩邊掛有形式各異的路燈。每到晚上,定時綻放出花一樣的燈光,在靜寂的夜空中熠熠生輝。與周圍住宅小區發出的亮光連成一片,構成了亮麗祥和的農場靜夜圖。
過去,農場職工家庭能買上一輛自行車,也就算是不錯的了,而現在,職工家家戶戶不僅能都騎上了摩托車、電瓶車,有近30%的家庭還購買了小轎車呢!且轎車的品牌是一輛比一輛響亮。家用電器也是日新月異,從黑白到彩電、從彩電到液晶電視,洗衣機從單缸到雙缸,再到全自動,可算是“輪番上陣”,手機、電腦是一代新上一代,就連十幾歲的學生都用上了手機。
過去,農場沒有超市,只有一個供銷社,職工要買大件商品都必須到縣城。現在變了,隨著農場城鎮化建設發展,鎮上開設了日雜百貨、家用電器、手機城、汽車裝飾、金銀手飾、超市等商業店鋪,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不出場門,所需商品任意購買,為職工的消費帶來了方便。
在農場轉型發展新時期,黨委領導班子十分注重惠民工程建設。強化綠化、環衛管理,增設許多休閑、健身、娛樂場所和設施。以開展道德講堂為契機,以普法和公民遵紀守法教育為引領,構建和諧平安農場。組織志愿者走進護理養老院,為孤寡老人送溫曖。為活躍廣大職工和居民文化生活,累計投入近兩千萬元,新建祥云文化廣場、孝文化主題園、文化墻和祥云湖公園,讓農場職工和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城市般的文化生活。
說不上為什么,也沒有啥既得利益,就是想著農場這塊土地,想著當年的那些人和事,因為我習慣了這里一切,空氣是那么清新、自來水是那么甘甜,風雨中充滿著農場人的泥土氣息,夜里有滿天的繁星,一壺清茶兩三摯友,這就是我夢想的農場!今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時,便感到那里的一切是多么生疏,那里可曾經是生育我的熱土,是我的第一故鄉,卻至今仍然依舊,而濱淮農場這片培養我成長的熱土,那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