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軍是我單位建檔對象貧困戶,他現在正好也住在我單位的姚老爹家服侍老人,他靠當保姆讓自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去年已經實現了脫貧。這個話題很新鮮,你可以去采訪下。”7月15日下午,江蘇農墾淮海農場有限公司四分場社區干事顧洪林遇見筆者說。
家中來了貧困戶,長期住在自己家,幫助洗刷和照料,說話聊天還不悶。姚廣成突然有了這樣的“家人”,感覺家中變得溫馨和生機起來,平日說的話也多了,微笑時常洋溢在臉上。這是我們踏進姚廣成家里看到的第一印象。
53歲的陳國軍是四分場社區農機站的機駕人員,2005年那年,因突發心臟病及血管方面的毛病,不能從事重體力的工作,并且每年要耗費一筆不菲的醫藥費。為此妻子離他而去,唯一的女兒在外地陪孩子上學。因病致貧年紀輕輕的他,當年就走上了靠給老年人當保姆維持生計,近年來被基層工會定為單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73歲的姚廣成的老伴去世多年,去年11月的一天晚上,因突發疾病導致半身不遂,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雖然兒子住在身邊,但爬住高樓對一個喜歡熱鬧還又動彈不得的老人顯然不合適,何況兒子又從事農機作業,媳婦承包的農田需要打理,根本沒有時間陪護自己。為此,兒子姚勝兵就托人替老爸找一個保姆,在陪護老爸的同時,也了卻自己的后顧之憂。
就是這樣,姚家有請保姆照料的需求,陳國軍又有打工謀生的愿望,他們倆在他人的牽線搭橋下,以每月2500元的保姆工資達到了協議,負責照料姚老爹的生活起居和陪護。
以前姚爹一直是串門圖熱鬧的人,現在哪里也去不成,這如何是好。所以姚廣成便讓陳國軍在自己床旁安置了一張鋪,解解悶,說說話,算是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
“小陳燒的飯有滋有味,而且人也勤利,心地也好,冬天把我抱出來曬太陽,夏天一出汗就幫我擦掉,還推著我散步,幫我按摩,講國內外的大事趣事,讓我在家再也不寂寞了。”姚廣成開心地說,“他現在就如我的‘兒子’般的細心,睡在同一屋檐下,吃著同一鍋飯,我現在生活得很好,也很開心。”
“我父親早走了,姚爹他現在就是我的‘父親’,我今后也一定會像對父親那樣服侍他,讓他晚年過得幸福快樂!”陳國軍如是表示。
“我每天都要來看望下我的父親,看到陳國軍對老爸是這么地貼心,我也就放心了。”在采訪中,剛好來看望父親的姚勝兵邊接受采訪邊說,“這個‘大哥’我也認了!”
【短評】貧困戶和獨居的老人互相幫扶組成別樣的“家”,對老人而言,晚年生活質量提高了;對貧困戶來講,生活也有了奔頭,這種互助的形式,既是為行動不便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居家養老的新形式,也是貧困戶積極尋求脫貧的一種主動作為,更是讓貧困戶以一種誠實體面的勞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種互助的生活方式也正是時下大力提倡居家養老的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