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一團四連的普通戰士丁玉芝同志,對當時在農建四師的廣大官兵來說,這個名字是耳熟能詳,是聞名全師的一名生產能手。自部隊轉業建設以來,該同志在每一次建場任務中,發揮了高度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不但超額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而且因為他在各方面表現突出,1953年他在農建四師掀起的勞動競賽過程中,還被全師評為特等功臣榮譽稱號。這個榮譽對一個工作在最基層的丁玉芝來說,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農建四師在1952年發起的第一戰役剛結束,部隊移到八大家休整,丁玉芝同志在總結第一戰役成果時,認識到建場戰役這個任務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并通過在第一戰役過程中因挑河工具不足發生的困難現狀,他主動向班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即是在休整期間,大家要抽出時間來做好各種物資準備,以期達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班長一聽對呀,于是就采納了他的意見。迅即召開會議,組織全班討論,需要做哪些準備?大家的意見是要積極做好柳筐、搓好繩子,有了武器,才能在生產戰線上打勝仗,才能鞏固發揚全班榮譽稱號。班長依據大家意見,請示上級同志后,立即有組織、有計劃地割茅草,單搓繩子計250斤。丁玉芝所在的一個小組,有次在割茅草過程中,發覺洋河邊有許多柳樹,頓時他的眼睛一亮,于是他首先向當地群眾要回一些,回來依照公家發的柳筐樣子邊學邊編織了一只,拿去給連首長看,連首長夸贊了丁玉芝同志的創造性。受到表彰后的丁玉芝然后以抽空上門勞動,以此交換柳條的辦法,向群眾換得了大批的柳條,柳條有了,他就自己編了33只柳筐,還耐心教會了兄弟班柳筐的編織方法,這樣大大推動了全連編柳筐的熱潮,全連編織柳筐345只。因此,在偉大的第二戰役開河工程中,由于六連準備工作做得好,大大緩解了柳筐的不足,使整個連隊水利工程很順利地開展,而且這些柳筐還為部隊節省了不少開支,這一主動發明創造的精神,讓丁玉芝迅速成為農建四師領導關注的人物。
在接下來艱巨光榮的建場第二戰役過程中,丁玉芝雖是一名戰士,他在挖土技術上也在鍛煉中逐步提高,協同班長合理地使用水利生產勞動組合,虛心學習別人經驗,自己每天平均要挖土26公方,并且使工程質量合乎標準。有一次在工程即將結束前,他在天氣驟冷、雪花飄飄的情況下,面對溝底有水不好挖溝的情況下,丁玉芝毫不猶豫的赤著腳,跳下水,并喊著:“學習志愿軍的艱苦奮斗精神”“冰天雪地是立功機會”的口號,當場感動了周洪圓等同志跳下水去,順利地完成了工作任務。同時丁玉芝在平日里有堅強的群眾觀念,還經常到駐地旁邊的群眾家去干活,挑水100多擔,幫群眾磨大麥、搬糧食等做得很多,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的老百姓非常愛戴解放軍。正是由于丁玉芝的埋頭苦干、團結互助精神,讓他在榮獲二等功臣的基礎上,又被全師評為“特等功臣”,就是丁玉芝同志各種模范行動中特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