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農場有限公司今年7月出版的淮海大地報上,刊登了一篇農建四師時期善于創新工作的功臣青年團員王永生同志,他不但光榮地出席了農建四師青年團員代表會議,而且他在工作中肯動腦筋,善于創新的精神,在生產戰線上,立了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這也是他在國防前線上,曾立過一次四等功、一次三等功后的又一喜人成績。為此,他所在的班榮獲二等治河功臣班。現在我們讀來王永生在工作中創新的經歷,對今天來說,仍然有著較大的教育意義和啟示作用。
王永生同志是十一團三營七連的戰士,今年只有二十二歲。一九五一年二月參加青年團,同年五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年來,他在各種斗爭中都表現了高度的頑強性和創造性。就拿建場第二戰役說吧。
戰斗開始以前,王永生時常想:要得打勝仗,必須做好戰斗前準備。于是,他就動員了幾個同志,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在炎熱的陽光下,以不違反群眾紀律為原則,跑到九里外的地方割茅草,回來搓繩。單他一個人就搓了粗細四十斤。戰斗動員后,他又積極推動全班訂立了立功計劃,建議全班組織了三個戰斗小組,并向九連一等功臣班展開了革命競賽。
勞動中,王永生同志更發揮了高度的創造性。如:整修鱸魚港時,淤泥特別多,最深的到腰眼,最淺的也到膝蓋,工程效率很慢。他看到這種情況,就日夜的動腦筋,和同志們商量,終于研究了“先從兩邊下鍬,挖好塘,人站在塘中間,用泥筐下去撈”的辦法。原來計劃五天完成的任務,三天零兩小時就完成了,創全營最高紀錄,得到營連領導多次表揚,并將他的辦法在全營推廣。又如開挖中心河時,王永生同志又主動提出用梯子形、分大小手、人趕人的辦法進行勞動,結果工程效率大大提高,每次都提前完成了任務。
王永生同志在勞動中更表現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第二戰役快要結束時,天氣冷到零下七度,河水結成冰塊,淤泥硬如石頭。王永生同志想到自己是一個青年團員,就英勇和冰塊、寒冷搏斗起來了,并鼓舞大家說:“同志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呀!”
有一次,王永生同志病了,忽然暈倒在工地上,失去知覺,同志們把他抬回去,好久才蘇醒過來。指導員安慰他時,他滿眶熱淚,說:“我對不起黨的培養,正當任務緊張的時候,我倒下來了……。”生病期間,指導員和他住在一起,給他喂飯、洗臉、洗腳,同志們收工后,飯也不吃,腳也不洗,就去安慰她,向他表示決心。革命大家庭是多么溫暖呀!這時,九年前的事情又在腦子里出現了。
解放前,他父親曾在地主家做過六年長工,他自己在地主家做過三年長工。身上卻被地主的鞭子打紅了、紫了,腿子被跌斷了……。解放后,這些苦難的日子結束了,新的生活開始了。想到這些,他怎能睡在床上安心休養呢?他萬分難過地說:“這樣好的晴天,我不能勞動,多急人呀!”每天收工回來,他總要問工程進展情況。有一次,同志們反映黃泥沙。未挖就倒塌,影響工程進展,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告訴大家說:“要得不塌,必須邊挖邊鏟坡。”這個辦法采用后,黃沙果然不塌了,同志們贊揚說:“王永生不能上工,還睡在床上替我們出主意呀!”幾天后,他的病稍有好轉,就要求上工,可是走了幾步就跌倒了。同志們把他架回去,勸他休息,他怎么休息得住呢?就在修補泥筐,慢慢的挑著送上工地。他的這種模范行動,鼓舞了所有同志;他的這種模范行動,榮獲十一團黨委的通報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