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居民的出行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我家來說,上世紀80年代我騎的是自行車,90年代騎的是摩托車,如今每天開著小汽車上班。在車來車往的幾十年間,有些記憶印象深刻,至今難以忘懷。
我今年56歲,是淮海農(nóng)場的一名管理人員。1983年高中畢業(yè),被分配在農(nóng)場的一個小廠上班,單位離家不遠,每天步行上下班。工作一年后,農(nóng)場開辦了職工學校,通過考試我有幸被錄取。學校離家有近10公里的路程,每到周末我和另外一個同學一起跑著回家。天氣晴朗還好,要是遇到下雨天就遭罪了,褲子濕透了不說,從膝蓋往下雙腿沾滿了泥巴。
上世紀80年代,在農(nóng)村有自行車的家庭很少,偶爾看到有輛自行車從身邊輕盈地駛過時,心中總會充滿了期待,想著什么時候我家也能有一輛自行車。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經(jīng)過再三思考,我拿出積攢了一年的積蓄130多元,又跟母親討要了70元錢,請當時在郵局工作的一個親戚,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當嶄新的車子騎到家門口時,左鄰右舍都趕來觀看,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還將自行車的大杠和三腳架上裹上塑料布,以免油漆被磨損。到了1989年我結(jié)婚時,又特地買了一輛新的鳳凰牌自行車。結(jié)婚那天,在自行車的后座上綁了一條紅毛巾,把媳婦娶回了家。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jīng)濟條件改善,鄉(xiāng)下開始流行騎摩托車,不用腳踩還走得飛快。1997年女兒到農(nóng)場場部上學,為了方便接送,我和妻子商量,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輛金城摩托車。摩托車剛買回家的那一刻,感覺自己能擁有一輛摩托太了不起了,親戚、鄰居和單位里的人,都很羨慕我。閑暇時帶著岳母和妻子上街趕集,到場部浴室洗澡,還帶著岳母去鹽城她女兒家玩過幾次。大約過了七八年,我淘汰了第一輛摩托車,又買了一輛新摩托車。
2003至2008年間,我們依靠農(nóng)場承包到戶的惠民政策,農(nóng)場職工種田致富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承包到戶的5年間,農(nóng)場職工紛紛富裕起來,于是有的開始買樓房,有的買車。看到別人開著小汽車快捷方便,我再一次萌生了換車的心思。于是我乘著冬季閑暇時報名考了駕照,2006年購回了一輛奇瑞牌小轎車,新車一開到家門口,親戚朋友和同事紛紛提著鞭炮和禮炮前來祝賀,高興之余還在酒店辦了宴席。有了車,走親戚、旅游,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方便快捷。前年,我家又換了一輛同樣牌子的汽車,不過車的配置更高檔了。
在我工作的30多年的時間里,我的代步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變化,雖說買的都是普通轎車,但是我已經(jīng)很知足了。40年不尋常的場景和歲月,我體驗著、感受著,心中不時充滿著無限地激動和喜悅。
從以前的雙腿出行到如今的抬腳上車,是改革開放40年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與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