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漁業生產高峰時節,水產養殖塘口一片忙碌景象。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養殖模式和過硬的技術是水產品提質增效的保障,讓我們一起走進東辛水產科技園,近距離觀察這支新晉“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獲獎團隊,探尋他們是如何把良種、良法送到養殖一線,助力漁業高質發展的。
推動良種繁育見良效
“我們實行產前產中產后檢測全覆蓋,每一批苗進場前和出場前都要經過嚴格的病源和弧菌檢測。”化驗員吳晗介紹,只見她的辦公桌面上擺滿了正在培育的檢測盒。在南美白對蝦育苗生產期間,吳晗每天需要采樣、檢測100多份樣品,檢測蝦苗弧菌、總菌200余批次,碰上夜間緊急來苗,更需通宵檢測,確保每一批蝦苗的品質。
每年的五月份,都是連云港地區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投放節點。為了讓養殖戶都能有個好收成,東辛水產科技園團隊義務為養殖戶集中授課,推廣優質苗種,科普生態養殖技術,并現場查看蝦苗長勢、定期回訪,通過成功案例以點帶面。
水產養殖環環相扣,往往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影響的就是全年的效益。在苗種投放到塘口的過程中,科技園團隊發現,由于老式魚苗投放裝置的傾斜程度無法進行調節,稍不注意,辛辛苦苦培育的良種就會被損耗。這下可急壞了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年輕團隊,他們加班加點研討、試驗、改裝,不斷優化改進轉塊、連接筒、支撐腿……通過安裝支架、螺紋套、浮筒等一番改造,使魚苗投放裝置伸入魚塘的一端能夠懸浮,避免出現下滑現象,同時也更有利于調節投放的下滑速度,提高了魚苗的投放效率,《一種水產養殖用懸浮式魚苗投放裝置》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目前,東辛水產科技園年可培育蝦苗2億尾、各類魚苗500萬尾,成為東辛及周邊地區優質苗種孵化基地,構建了“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
蹚出模式優化新路子
養殖傳統四大家魚盈利能力較低,如何尋求適合本地的高效養殖品種和技術,東辛水產科技園團隊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在充分分析大宗淡水魚養殖市場行情后,科技園團隊依托國內一線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持,因地制宜開展鮰魚“江豐一號”、鯽魚“合方鯽”、黃顙魚、青魚、甲魚、牛蛙、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等品種養殖試驗,其中南美白對蝦工廠化反季節養殖、南美白對蝦標粗淡化、斑點叉尾鮰高密度養殖、黑魚高密度養殖、黑魚苗種膨化飼料馴化、青魚精養等均達到了預期效果。
高密度意味著高風險,但養殖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特別是在鮰魚高密度養殖試驗過程中,科技園團隊起早貪黑認真鉆研,從頭學習如何標準化、規范化合理制定放養計劃,邀請省現代農業鮰魚產業技術體系科技服務團專家現場指導,開展鮰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最終鮰魚高密度養殖試驗獲得成功,相關論文發表于權威期刊,為東辛養殖模式調整提供了數據支撐,平均畝效益達到8000元,對形成國內知名、省內領先的鮰魚套蝦生態混養模式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按下科技興漁“加速鍵”
“今年年初,省農業農村廳公布2023年漁業智慧園區和數字漁場名單,東辛水產被評為省級數字漁場。”在物聯網遠程控制中心,科技園負責人徐海健自豪地說。傳統的漁業養殖主要依靠經驗,風險高、投入大,如今,水產科技園率先在墾區打造了集實時水質檢測、視頻監控、產品質量追溯等系統于一體的智能應用平臺,對養殖環境、水質、魚類生長狀況、藥物使用、廢水處理等進行全方位管理、監測。管理人員在中心控制室大屏或手機終端第一時間就可了解魚塘水質、病害情況,做到對癥下藥,降低了養殖風險。
東辛水產科技園與江蘇海洋大學、江蘇農牧科技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省淡水和海水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創建“產學研”基地。以培養懂技術、善管理的水產專業人才為目標,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2013年畢業于江蘇海洋大學的趙昌輝,現已成為育苗崗位上的技術骨干。他們揮灑青春汗水,以創新創效、實干擔當,吹響了嘹亮的“工人先鋒號”。